close
最近幾年,為了實習、為了報告、為了升學、為了國考,把曾經熱愛的興趣——「閱讀」放在了一旁。
為了找回過去閱讀習慣(不誇張。平均一個月至少2~3本,最多到5本都有可能),也為了消化自己屯起來的書單,決定讓自己有空的時候就必須閱讀一些課外書籍。
反正現在了沒有升學壓力,國家級賣肝入場證也順利拿到後,讓自己維持自己的興趣應該也不為過。
= = = = =
會接觸這本書,源自於約莫五年前,一次在人類發展學的課程中,老師放了《無語良師》這部紀錄片。
記錄了慈濟大學醫學系的學生,在大體解剖課程前與大體老師家屬們的接觸,透過交流,認識了這位再也沒有辦法開口親自教導的「老師們」。
經過一堂又一堂老師們以身授課的大體解剖課程,他們慢慢的用自己的方式,與老師相處。
在書中能夠看到作者將學生與老師們的互動時的溫度,在字裡行間不停的流露。
也記錄了在這堂課中,學生對於老師們的想法,與老師們曾經說過的話。
看過解剖學的課本就會了解,那是一本有著彩色圖片,但一字一句都念起來非常乏味的厚重書籍,但在這本書中卻不是這麼一回事。
漸進式的帶著讀者體驗文字間的大體解剖課,當中交織著學生與老師們的點滴,一位教大體解剖學老師的告白,閱讀起來非常輕鬆。
時而帶點笑聲、時而帶點淚水。
用平易近人的方式,將這堂課帶到世人面前。
這本書看到一半的時候,把過去老師未能在課堂完整播放的《無語良師》找出來,從頭看了一遍。
依舊是剛開始不久就開始哭,哭到片尾。
但與書搭配起來,會發現他們是充滿溫度以及人文色彩的一段回憶。
留在曾經參與過那些過程的每一位人員當中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